Tuesday, May 17, 2011

闻书识香抄书享乐

周作人中年时有一路文章,比如《夜读钞》什么的,都是一些读书笔记,写法是大段摘抄原著,中缀少量按语。喜欢的,说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;

不喜欢的,就讥其为“文抄公”。要我说,抄书亦要肚子里有几本书,肚子里什么没有,你抄什么,这是一;二呢,抄什么,不抄什么,这不就是见识,不就是思想吗。周作人自己亦曾慨叹:“不佞抄书并不比自己作文为不苦,然其甘苦则又非他人所能知耳。”

看到的好文章叫《粗茶淡饭》,先这题目就叫人喜欢。作者是台湾女作家简媜,据说很有名的,出过几百万字的散文作品,我孤陋寡闻,最近才偶然读到她的大作。文章是写茶的,我这人,茶是命,写茶的文章我都喜欢看,她又写得好,所以就想学一学苦茶老人,来抄几段给大家看看,所谓奇文共赏是也。

女作家说自己“茶不挑嘴,嘴不挑茶,有些滋味就写入文章”,于是她写道:“饮茶需要布局,但饮后的回甘,却又破格,多么像人生。同一个杯、同一种茶、同一式泡法,饮在不同的喉里,冷暖浓淡自知,完全是心证功夫。有人喝茶是在喝一套精致而考究的手艺;

有人握杯闻香,交递清浊之气;有人见杯即干,不思进德修业专爱消化排泄;有人随兴,水是好水,壶是好壶,茶是好茶。大化浪浪,半睡半醒,茶之一字,诸子百家都可以注解。”她的这“有些滋味”,才真叫有滋有味。接着她又说:“我化成众生的喉咙,喝茶。”这又岂止是滋味呢?

“既然‘下午’喝茶,且把手艺拆穿、杯壶错乱,道可道非常道,至少不是我的道。我只要一刹那的喉韵,无道一身轻。”这话最要听,抑或竟是替我说的,平日里我用小壶小杯喝茶,壶是紫砂壶,杯是青花杯,有人见了,说你这是茶道吧,我就答他:“我只晓得喝茶,不晓得什么道不道的。”

看了如今什么茶艺茶道表演,就好笑,那已离茶十万八千里了。

“几乎天天喝茶,通常一杯从早到晚只添水不换茶叶,所以浓冽是早晨,清香已到了中午,淡如白水合该熄灯就寝。

喝茶顺道看杯中茶,蜷缩是婴儿,收放自如到了豆蔻年华,肥硕即是阳寿将尽。一撮叶,每天看到一生。看久了,说心花怒放也可以,说不动声色亦可。”好一个不动声色,这便是喝茶喝出来的功夫。

她是茶的知音呢:“还是爱喝中国的茶,情感特别体贴。铁观音外刚内柔,佛手喝来春暖花开。柚茶苦口婆心。至于陈年普洱,好比走进王谢堂内,蛛网恢恢疏而不漏。龙须茶,真像圣旨驾到,五脏六腑统统下跪。”

“我的饮水生涯乏善可陈,但是乐在其中。这些年,看到好碗好杯好碟好价钱,霸着柜台就娶了,也不算收藏,八字没一撇,只是寻常布衣,一见钟情而已。

买来也不会奉为上宾,破的破、碎的碎,插花、弹灰、养石头,各适其性。这么一路玩下来,有些轻微的幸福就出现了。”啧啧啧,这最后一句,说得最好,我们吃茶玩壶看书写文章,要的就是这“有些轻微的幸福就出现了”。一生之大幸福,非人力可求,我们能求的只是这,轻微的,幸福。

最后到了晚上:“煮水、沏茶。深夜的街道偶有叫卖声音,像梦境边缘的巡更人。白日的喧嚣已随风而逝,变成遥远的过去;我会单纯地喝着茶,想或不想,写或不写,存在或不存在。”茶喝到这会,彻底喝到家了。

喝茶能喝出这般境界,这茶,真要喝。难怪赵州和尚逢人就叫“吃茶去”,真正是菩萨心肠,世人会得么?会得么?

可以打住了,我这文抄公可以洗手不干了。抄得如何呢?好,那是人家的文章好;不好,要怪怪我,是我的眼力见识不够。

题目上就说了,学抄书。学得不到家,原是合该,堂堂知堂,就这么好学的吗,开玩笑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